close

這陣子,大家一定從報章媒體中看到或聽到「霸凌」(bully)這個名詞,雖然他是個新名詞,但是這個現象其實一直存在我們孩子的身邊,根據兒福聯盟今年八月發表的「國小兒童校園霸凌現象調查報告」看來,有六成多的兒童直接或間接參與霸凌事件,因此這現象實在不容忽視。

        「霸凌」是指孩子們之間權力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它一直長期存在校園中,發生這些同儕間欺壓的行為,可能包括肢體或言語的攻擊、人際互動中的抗拒及排擠,也有可能是類似性騷擾般的談論性或對身體部位的嘲諷、評論或譏笑。受凌兒童往往有許多如生氣、害怕、委屈的心情,但因為被另一股強大的力量壓制,所以不敢反抗或告訴大人(家長或老師),長期下來對其身心健康有不良的影響。

        家長或老師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孩子們在學校常常打打鬧鬧,實在很難分辨是好玩還是霸凌事件呢?以下有一些判斷的依據,協助大家作區別。
◆面部表情。打鬧時臉部表情是高興或愉悅的;霸凌時表情則是猙獰的。
◆參與意願。打鬧是孩子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參與;霸凌則是被迫或是被挑釁而參加的。
◆用力程度。打鬧時通常不會使盡力氣傷害他人;霸凌時則是非常激動的、失去控制的。
◆角色是否轉換。打鬧時孩子們的角色可能轉變;但是霸凌通常是固定角
色。
◆是否群聚。打鬧結束後孩子還是會一起玩;霸凌結束後則大家一哄而散。
◆蓄意程度。霸凌的發生,是霸凌兒童有意傷害其他兒童。
◆重複發生。霸凌現象會重複發生,而且特定的孩子可能長期受到欺壓。
 

        如果您發現孩子本身或身邊發生霸凌事件,即時的介入是很重要的,有時大家會把焦點放在受凌兒童上,但是在這事件中參與者可能包括霸凌兒童、受凌兒童、以及旁觀者,或許受傷害的程度不一,但是為了預防事件一再發生,建議您都要作處理。以下便針對不同參與方式提出因應的建議:

一、霸凌兒童。首先,限制孩子接觸暴力電視及電玩的機會,以減少不良的示範。其次,需要讓孩子了解霸凌行為的「非法性」、也不被允許,同時也積極地教導及示範正向的社會技巧,如接納、關懷、及互相尊重,當孩子一旦出現非暴力非攻擊的行為,則應馬上給予肯定與鼓勵。

 

二、受凌兒童。受凌兒童也許因為害怕遭到報復或感覺羞恥,而不願意向他人透露自己的遭遇,家長與老師可以從孩子生活中的一些狀態來判斷是否有遭遇霸凌的難言之隱,例如:孩子的上學意願低落、上課期間眼神渙散、出現自殘行為(如以刀片割手腕)等。當事件真的發生,周遭所有的成人應給予孩子支持與溫暖使其可以安心地說出心事和在外的遭遇。再者,教導孩子以堅決果斷的態度來面對,比如說是離開現場或向大人求助,事件也會較快落幕。

三、旁觀者受凌兒童的同學最常扮演旁觀者的角色,不過有的孩子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目,而不敢通報,也有時孩子們無心的反應-像是圍觀或是發出笑聲等,更助長了霸凌的進行。然而,旁觀者的態度是解決霸凌問題的關鍵,因此我們建議家長或老師培養其同理心及正義感,當事件發生時,讓他們了解,唯有主動尋求成人協助解決問題,才可以預防事件再發生,也可以保護自己的安全。

        最後,如果您有需要,也可以尋求一些專業機構的協助,提供您親職或心理輔導的建議。若您需要親職方面的諮詢,您可以撥27486008轉3兒福聯盟臨床組,我們也提供一支免付費的兒童專線0800-003-123,小朋友可以打來說說自己的心事,並且和接線者一起討論問題解決的辦法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寶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